当前位置

首页 > 资讯 > 新闻 > 百姓民生 > 市场是"瓶颈" - 品牌是"软肋"

市场是"瓶颈" - 品牌是"软肋"

推荐人: 来源: 女性咖 阅读: 1.12W 次

品牌是"软肋" 市场是"瓶颈"

江西省婺源县,茶农在茶园采摘绿茶。 胡敦煌摄 光明图片/视觉中国

品牌是"软肋" 市场是"瓶颈" 第2张

重庆茶博会上的普洱茶。光明图片/视觉中国

品牌是"软肋" 市场是"瓶颈" 第3张

浙江省杭州市,中瑞两国中学生正在西湖龙井茶园里体验采摘青叶。李忠摄 光明图片/视觉中国

【茶和天下·走向世界的中华茶文化】

2000多年前,沿着茶马古道,中国茶由我国西南出发,通过马帮送到亚欧各国。在历史的记忆里,中华文明以茶叶为媒介,在古丝路国家持续传播。

如今,“一带一路”战略的推进为中国茶叶“走出去”提供了全新机遇。

大国与强国的矛盾

近两年,河南信阳毛尖集团正在寻求对外合作之路,然而这条路走起来并不平坦。

“过去两年,我们和俄中贸易促进会签订了几十亿元的订单,但是推进起来有一定的难度,原因在于中国茶是区域性品牌,没有大量向国外输出。”河南信阳毛尖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陈世强坦言。

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,截至2015年年末,全国18个产茶省茶园面积扩增至4316万亩,茶叶总产量增加至227.8万吨,农业产值达1519.2亿元。

尽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产茶大国,但并不是第一出口大国。2015年中国茶叶出口32.5万吨,金额达13.8亿美元,茶企多为原料性出口,且以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为主。

“过去20年中国的茶产量增长400%,近10年间价格呈上涨之势,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茶叶产销大国。”联合国粮农组织政府间茶叶小组代表常恺松指出,虽然中国茶产销量不断上升,但是尚缺完整产品统一标准。

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分析指出,近两年,受国际市场产品结构、生产成本高居不下、全球经济复苏乏力、部分地区贸易壁垒等综合因素影响,加之汇率调整和特种茶产品不断被周边国家仿制,我国茶叶出口量始终震荡不前,短期难以形成突破。传统出口企业受茶叶国际价格偏低、生产技术要求苛刻、成本不断增加、产品利润率有限等因素影响,国际贸易热情下降,市场空间被进一步挤压。

市场与品牌的“软肋”

“中国茶产量居世界第一位,已经发展成为集种植、加工、商业、服务业、培训、文化、电子商务等有完善产业链条的产业。”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介绍,在国际市场上,中国茶叶的平均售价仅为每千克2美元,低于印度茶叶的2.7美元,以及斯里兰卡茶叶的3.4美元。我国尚无一家可以与立顿等国际知名茶叶品牌相匹敌、市场占有率占绝对优势的大型茶企。

在王庆看来,我国茶叶产业发展目前总体仍呈现出“小散弱”格局,品牌是“软肋和掣肘”、市场是“瓶颈”,企业规模有限、综合实力偏弱是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。

这种掣肘效应体现在,茶产业经济效益与规模基础不相符。2015年,我国茶园平均亩产为67.3公斤,较2010年平均亩产水平仅增长1.8%,较亩产78.9公斤的世界平均水平也有较大差距。

“有规模优势做不大,有品质优势做不强,产业效益不均衡、标准化程度低、工业化水平不高、国际市场占有率有限是当前茶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矛盾和突出问题。”王庆说。

陈世强指出,目前中国茶叶走出去还面临着一个最大的问题——食品安全。他所在的茶企正在推行追溯制度,“这一批茶产在什么山区,产在什么山上,要有实时追溯和安全档案记录。一年打了几次药,是否是在消失残留之后采摘的,要实现绝对控制,确保食品安全”。

“中国茶叶面积在增长,要维持产销平衡,就要内销和外销同步推进。”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刘仲华认为,让世界都喝中国茶,茶企应该积极寻找突破口,让中国茶从欠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转移;由绿茶类的一枝独秀,转向多类别齐头并进;从单纯的出口数量增长转向规模与效益共同发展;从出口中低档茶向中高档转移;从散装茶出口向小包装的品牌茶出口。

文化与产业的突围

业界人士指出,茶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,更代表着一种文化。“走出去”的不仅仅是中国的茶品,更是中国的茶文化。正在实施的“一带一路”战略为中国茶重新回归世界提供了新的机遇。

根据国际茶叶委员会统计,“一带一路”地区重点产茶国产量占全球总量的80%以上。中国茶叶出口位居前几位的摩洛哥、乌兹别克斯坦、俄罗斯均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。

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段,中国茶要想行销世界任重道远。提质增效,增加产业的附加值,才是根本之策。

“要不断完善茶叶标准体系,提升茶叶食品安全意识,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,以市场为导向,丰富茶叶产品种类,提升产品的市场拓展能力。”王庆认为,在发展中,要注重拓展产业新空间,推动企业逐步实现由初级产品加工销售向精深加工转变,根据茶产品需求变化,开发方便、经济、保健型的新产品,如袋泡茶、速溶茶、茶饮料等,并向食品加工、生物医药、日用化工等行业渗透,形成多元化、系列化、品牌化的精深加工业。

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则认为,茶业走出去的关键是要做好茶业生产方式的创新与现代贸易的创新,要以全球市场的需求推动我国茶业整体发展方式的转型,加快建立跨境电子商务平台,同时,要将产业输出与茶文化的全球输出有机结合起来。

(本报记者 李慧 叶辉)